北宋末年刊石的《九域守令图》碑
《九域守令图》,北宋元丰三年至元祐元年(1080—1086年)间绘制,绘制者不详。北宋宣和三年(1121)荣州刺史宋昌宗重立石。该图刻于长175厘米、宽112厘米的碑石。图幅纵130厘米,横100厘米。
1964年,四川省荣县莲宇山麓文庙的正殿后发现了一块石碑。碑的背面刻有“莲宇”二大字,在下方记有“绍兴己未眉山史炜建并书,郡守河东口口口”等字。碑石顶部各距两边约30厘米处,有榫空2个,说明原碑有“额”而且是镶上去的,现已缺失,因此,地图名称也就不在了。据查《嘉定府志》和《四川通志》得知,该图碑系《九域守令图》。北宋宣和三年(1121)十一月,荣州刺史宋昌宗重立石于莲宇山麓文庙。该石碑现存四川省博物馆,石碑上的地图只拓过一次两份,目前分别保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地图下方为图记,文字竖排,共42行,每满行为10字,因年久风化,大部分文字已无法辨认,现存110余字。依据《嘉定府志》的记载补入脱漏的文字后可知,原图记共409字,前19行讲述历代分合,后23行讲述“重立石”的原因。所谓“重立石”, 是指在前人底图的基础上,增加刻石时的新建置绘制而成新图。此图所依据的底图是沈括的《守令图》,同时还参考了王存的《九域志》。
《九域守令图》的上、下、左、右四边的中间部分刻有北、南、西、东4个方位。该图绘制范围:北边起保定、顺安、广信间的宋辽边境,南边到海南岛,东边绘出大海,西抵威州、茂州、大渡河,表示了山脉、湖泊、江河、州县等内容。山脉以写景法表示,山峰加绘森林符号,五岳位置表示较准确,水域绘水波纹,用闭合曲线表示湖泊,海岸线表示较详细,河流主、支流区分明显,从河源向下游以渐粗线表示;图中有行政地名1400多个,有京府4个,次府10个,州242个,军37个,监4个,县1125个,几乎包括了北宋末年中央政权所管辖的全部州县,最低一级是县,居民地仅注名称无符号。图中有统一的符号,用字的大小和加写治所与否的方法表示地名级别的高低。水系注记注于河源并加框线。标注名称的河流13条,湖泊5个,山岳27座。地图的下方为42行共409字的题记,大部分已经剥蚀,现存76字,其中记载了绘制该图的资料来源。由题记来看,《九域守令图》的资料来源于《元丰九域志》,反映了北宋末年的政区沿革。
《九域守令图》原藏于四川省荣县莲宇山麓文庙,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未展出,亦不提供查询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地学卷第五册 九域守令图不分卷 郑锡煌提要 景中科院自然科史研究所图书馆收藏拓片拍摄
本图的不足之处是,讹字或脱字的地名较多,达九十多个。这可能是勒石时疏于校正所致。《九域守令图》是基于另一幅底图所绘。 它主要关注州郡治所的行政区划层级。 与《历代指掌图》相比,它并没有画出路的边界,有些地方也并不准确,例如鉴湖在两浙东路的位置以及两浙路中婺州内县的错置。九域守令图(局部)是最早标注萧山的全国地图,因萧山地处省(杭州)府(绍兴)之间,认知度不高,疑讹作“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