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道德经妙解 > 正文内容

《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道→德→仁→义→礼→智→法

laozi4年前 (2021-03-27)道德经妙解160

【经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妙解】

上等德行的人,不炫耀、不张扬自己有德。积阴德的人,才是真正有德的人。

下等德行的人,不忘宣扬自己有多大功德,有居功之心则无功,所以不会留下阴德。

上德之人,不会胡作非为,只是默默做许多利国利民之事,从不居功、不炫耀、无我无私、无所求。

下德之人口说无为、无我,却常用自我去运作,且会炫耀自己做了多少事。

心灵品质是上等仁的人,他会用自我去承担、做很多事,但不居功、不炫耀、没有傲慢之心。

很讲义气的人,他会努力积极去承担、做很多事,但会炫耀自己多能、多行、多棒。

很讲礼节、礼尚往来的人,他会积极做很多事,但如觉对方没平等对 待、没礼尚往来,则会认为对方是不懂礼节的人,进而采取不友善的态度,把对方赶走。

心灵品质层次如下:保有源自道的清净心灵品质,这是宇宙最高级的   心灵品质。失去了道,而后降为“德 ”的层次。失去了德,而后降为“仁 ” 的层次。失去了仁,再降到讲“义 ”的层次。失去了义,才降到讲“礼 ”的层次。

人类的心灵品质下降到处处讲礼节、讲礼尚往来,表示社会的忠诚信用(由内而发)已经很薄弱了,表示社会已开始混乱了。

(注:高等心灵的人, 自然由内而发的自觉、 自我约束,不需要外来 的规范;心灵层次降低后,失去自我约束能力,才需外在的礼仪、礼节来 规范。再降低的心灵,具有野性,需要硬性的法律条文来规范。学习《道德经》就是要恢复到人人本自具足的神圣心灵——道的心灵品质。)

很多人羡慕的“神通、特异功能 ”,对于道而言,那只是支流末节、 雕虫小技,而且很容易让一个人不断膨胀自我,在不知不觉中种下许多将来会导致失败、痛苦的种子。

所以有胆识的大丈夫,不会随世俗人的价值观去追逐名利权势、特异 功能;而会把生命的重心放在“体道→悟道→行道→与道合一 ”,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心、快乐、幸福、 自在。

要了解什么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核心,什么是支流末节。不要舍本逐末,枉过一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老子故里•安徽涡阳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laoziguli.cn/2021/03/232.html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