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谷水论道 > 正文内容

历代《亳州志》中记载的苦县、天静宫和流星园

laozi4年前 (2021-10-17)谷水论道3309

据文献记载,从明代成化壬寅年(1482)修志始,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其后400余年,亳州旧志曾先后纂修十次,其中明代四次,仅李先芳修嘉靖《亳州志》存世。清代顺治、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六次,除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志已佚,其余五版皆存世。

image.png

1、明嘉靖《毫州志》

明嘉靖《毫州志》是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毫州知事李先芳主编,共四卷。

卷一建置考:

村类载:在城东一百里曰中宫,说明天静宫和太清宫所在地从明代就称为中宫村。

卷二古迹考:

苦县 在城东一百一十里天静宫内。汉桓延熹八年,遣中常侍左悺往苦县祠老子,命边韶撰记。唐高宗乾封元年辛□,加号。宋真宗天僖二年,敕修。采《鹿邑志》,即本县近是。修嘉靖亳州志时,编撰者在卷首凡例中曾言亳州因战乱,无藏书之家,故编撰时参考了周边志书文献,鹿邑志也在其中。(凡例 亳州无藏书之家,所据颜知州贮儒学二十一史、《文献通考》《玉海》,并《文选》《初学记》及中都、归德、鹿邑诸志,采取增定。)依据“采《鹿邑志》,即本县近是”的说法,当时的鹿邑志记载的苦县也在涡阳。

真源县 在今义门集,又为仙源县,神龙元年复。据《鹿邑志》,即本邑。未详孰是。编撰者在此处提出了质疑,无法分辨两种说法哪种正确。

天静宫 在城东百二十里。汉延熹八年建,至元至顺二年,提典刘道广重修,翰林编修张起岩撰文。圣母殿 在天静宫前,有大石枕刻文云:凿石为枕,断木为桥。红尘不到,终日逍遥。迄今仙景宛然,因以名乡。炼丹釜井在圣母殿前。九龙井 唐《五行志》:开元二十九年,亳州老子祠九井涸复涌。流星园在天静宫东南,碑云:有星弈流于园,老子因而诞降。即此。元有圣母殿,遗址尚存。

卷四人物列传:

老子词条下记载了编撰者来天静宫考证的情况:“余尝入天静宫,访老子降诞之迹,惟存元至顺二年断碑。诸记俱在太清宫,旧亳地,今属鹿邑。彼地有濑乡,有谷阳,近是。今指天静宫为苦,义门镇为真源,恐未然”。编撰者来天静宫考证老子降诞的证据,但他只看到一个元至顺二年的断碑。做出了“天静宫为苦县,义门为真源,恐未然”的结论。

微信截图_20210531220625.png

元张起岩天静宫兴造碑残碑可以清晰看出为至顺三年

90年代天静宫重修期间马杰先生曾经在原老君殿前面的神道偏东位置找到了承驮该碑的赑屃石座。但已被人用重锤砸烂,原状不复可见。通过走访村民了解到,60年代之前该碑和赑屃完好,一直矗立在天静宫神道之上。但碑记在60年代被庙西马庄一位叫马心田的村民用炸药炸碎建了房子。经过有关部门的协调,碑记碎块最终从村民家找回,并存放在老子博物馆之中,其中一块碑记残片清晰记载:“至顺三年十有(一月吉日)”。明代前期和中期,国家正史一直记载苦县位于涡阳境内,如《大明一统志》《中都志》。天静宫建筑群在明代前中期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保护,碑记在此期间不太可能自然断裂。文字被刻意由三改成二,应该是嘉靖《亳州志》编撰者之一有意而为。

image.png

嘉靖亳州志的主纂为时任毫州知事李先芳。在刊印明嘉靖《亳州志》的第二年(1565年),既嘉靖四十四年,李先芳在涡阳义门撰写了《重修玄帝庙记》。碑文记载:“玄帝庙在县(涡阳县城)西北四十里义门集北。据旧志,义门集即唐之真源县,以近老子天静宫故也”,再次肯定了义门为真源县。

image.png

2、清顺治《毫州志》

清顺治《亳州志》是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江南凤阳府毫州知州刘泽溥主修,同知申文进、吏目陶崇荣、郡人高搏九编篡。

建置废郡

苦县。在城东一百一十里天静宫内。

真源县。即今义门镇,旧为仙源县。

古迹

天静宫。在城东一百二十里,汉延熹八年建,至元至顺二年,提典刘道广重修,翰林编修张起岩撰文。圣母殿。在天静宫前,有大石枕刻文云:凿石为枕,断木为桥,红尘不到,终日逍遥。迄今仙景宛然,因以名乡。

炼丹井。在圣母殿前。

九龙井。唐《五行志》:开元二十九年,亳州老子祠九井涸,复涌。开元二十九年正月,亳州刺史郑愿奏,混元庙中之井涌气成云,五色相映;三月己丑,亳州奏老君庙九井先涸,自奉诏增修观宇,九泉皆涌,枯木复荣,世传老子始生,九龙吐水。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3、清乾隆五年《亳州志》

清乾隆五年《亳州志》浙江余姚监生华度任亳州知州,主修了《亳州志》乾隆五年(1740)本,华度修,蔡必达纂。

疆域志

中宫村 在城东一百里

古迹

流星园 在州东一百二十里,过此为蒙城界。相传老子之母所居,有星突流于园,遂诞老子。

天静宫 在州东福宁镇,近流星园。汉延熹八年因老子于此受生,建以奉老子。元至正年提典刘道广修,编修张起岩撰文。圣母殿 在天静宫前,有大石枕。刻文云:“凿石为枕,断木为桥;红尘不到,终日逍遥。”今仙景宛然,因以名乡。炼丹井在圣母殿前。

太清宫 在州西四十里,与鹿邑交界,故苦县濑乡老子故居。

九龙井 在太清宫,相传老子始生时,见九龙吐水。《五行志》云:“开元间亳州老子祠九井涸复涌。”

武备志 

唐天宝十五年,真源令张巡起兵讨安禄山。今义门镇

名 贤 

《史记》云,李耳,苦县人。晋改谷阳,隋改仙源,唐改真源。宋省入鹿邑。今虽属河南,实亳西境接壤。而老子之母则居亳东境流星园。老子实从此地诞生。后迁苦县,是以老子为亳人,非牵附也。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4、清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

清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由知事郑交泰主修,王云万编纂。

清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的一大特点是,保存了大量的与当地有关的文献,“艺文”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仅碑文就达40余篇。这为考察亳州乃至整个皖北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保存了重要资料。由于受乾嘉考据学派的影响,该志的纂修者广征博引,详加考证。内容之翔实,证据之确凿,前志无法与之齐观。

卷二 河渠 

雉河,俗名武家河,在城北四十里。上承商邱之沙河,东南流至田家桥,入州境。由薛家桥至小猪村分为二,东名雉河,西名坠河。至贾家桥又合,而东南径观音堂、太清宫,至雉河集入涡河。

卷三 古迹

流星园,在州东一百二十里。相传老子之母居于此,有星突流于园,遂孕老子。

天静宫,与流星园接壤,前为圣母殿,有大石枕,刻文曰:“凿石为枕,断木为桥。红尘不到,终日逍遥。”有炼丹井在殿前。按:天静宫与星园之太清宫俱殿宇宏深,规模整丽,中塑圣像,道气清严,威仪静穆,足令瞻礼者虔肃有加,迥非今匠所能仿佛。前明碑记载,建自汉延熹八年,未审所据。考史虽有使左悺祀老子之文,地在苦县。元碑记言,宫有宋天禧二年盛度所撰碑文,漫灭不可读。碑阴有守臣名,盖奉敕所建也。今并元碑俱亡之矣。流星之说自宋时已有之,纵谓生于厉乡,归于鹿邑,此独非诞弥发祥地乎?无始之始,妙探其源。西太清宫当不敢为先也。他若九龙井,本在厉乡,不便强附。

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中提到“按天静宫与星园之太清宫”,一个“与”字体现出太清宫和天静宫就是两个不同的建筑群。太清宫位于天静宫东南方向的古流星园内,在清道光时期也被称作东太清宫(此时曹市太清宫还归宿州管辖,同治4年涡阳建县后,曹市从宿州划拨给涡阳,星园之太清宫从此更名为中太清宫,东太清宫名称归属曹市太清宫。)

卷八 人物

按:老子生于苦,伯俞本梁人,本非亳人,但流星园相传已古,伯俞复有村有庙。或者里闬相近,曾濡染于当年,道行可师,遂传流于故老,非尽无因也。

卷十一 订讹 

太清宫有二,其一在州之西,属鹿邑境内,宫墙东即亳土也。古名苦县,亦名厉乡曲仁里,后称谷阳。唐为真源,有九井,有老子庙,今并于鹿邑,是为西太清宫。其一在州境东一百二十里,邻天静宫南。天静宫者,李母庙也,起于唐宋之先。有宋盛度撰碑。相传李母居此,吞星孕圣地也。是为东太清宫。各志混合为一,故各牵连记载,不知两处各有古迹。见于正史者,西太清宫为多,但已属鹿邑,故老子赞铭及太清宫故实俱不载,至前志所收杜甫太清宫赋,更与此地无涉。扶阳故城《元和志》云:在故城父县东北三十二里,汉卫贤封邑。按:汉表扶阳国在萧县,与城父殊远。

image.png

微信图片_20250326232104.jpg

清道光《亳州志》中的古流星园图

5、清道光五年《亳州志》

清道光五年《亳州志》 任寿世修,刘开、陈恩德纂。道光五年(1825)刻本。

舆图中首次绘制了古流星园(东太清宫) 图,将流星园和太清宫等建筑群的位置标注在武家河北岸。二十世纪90年代马杰先生曾根据天静宫21代主持郑至善道长的回忆,在今天静宫东南300米、武家河北岸发现了流星园遗址,唐宋时期亳州真源县太清宫亦建于此处。

卷十六 舆地志

东太清宫,即流星园,在州东一百二十里,相传老子之母居于此,有星突流于园,遂孕老子。

天静宫,与流星园接壤,前为圣母殿,有大石枕,刻文曰:“凿石为枕,断木为桥。红尘不到,终日逍遥。”迄今仙景宛然,因以名乡。元至顺二年,提典刘道广重修。元翰林院编修张起岩撰按:宋天禧二年,盛度所撰碑已失,即此元碑亦亡之矣。据有明碑记云,建自汉延熹八年,或即桓帝使中常侍之苦县祀老子时所建也。今虽颓废,然观其殿宇宏深,规模阔大,知非敕建,断不能如此。

西太清宫,在城西四十里,故苦县濑乡也。亦延熹年间建,历代增修,有紫极广灵太清三宫,经元末韩林儿拆毁后,而汉唐碑碣无复存者矣。

image.png

6、清光绪二十一年《亳州志》

清光绪《亳州志》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曾署理亳州知州的钟泰,时任亳州知州的宗能徵主持纂修,全书二十卷,是亳州历史上第十部志书。宗能征,进士出身,清“正二品花翎”,时以“四品衔”知亳州。这是清代最后一本《亳州志》,在光绪之前的同治四年,涡阳已单独设县,宗能征在凡例中记载:“其旧咏流星园、泣杖祠、升天桧各诗,古迹已属涡阳,不应再收,特行删去,俾阅者知所区别耳。”,所以在很多篇章删去了有关涡阳的内容,仅在卷二舆地志中记载中宫村:州东一百里。雉河:俗名武家河,在城北四十里。上承商丘之沙河,东南流至田家桥,入州境。由薛家桥至小猪村分为二:东名雉河,西名坠河。至贾家桥又合而东南径观音堂、太清宫,至雉河集入涡河。

在卷十二 人物志 名贤词条下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首次把鹿邑备注在了老子词条名下。光绪十四年(1888),距道光任寿世志已有六十余年。光绪十五年,州牧陈晋延袁升伯主其事,设局重修,虽以同治志稿为据,然大端仍袭道光任寿世志。嗣后光绪十七年,州守王懋功,复延州人陈皞氏重加纂辑,及宗能征来任知州,病其书不出于一人之手,而意见各别,于是详为考核,增略删繁。其实,光绪 《亳州志》如此记载,除了因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意见各别的原因,还有皖北地区捻军起义造成涡阳的老子庙基本毁于战火,很多古迹不存,他们被鹿邑所幸存的建筑不能详加考察,所以有此记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老子故里•安徽涡阳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laoziguli.cn/2021/10/29.html

分享给朋友:

评论列表

laozi
laozi
1个月前 (05-10)

这也是流星园出土的一块建筑构件

相信历史
相信历史
10个月前 (08-31)

太假了

古流星园插图
古流星园插图
4年前 (2021-10-19)

古流星园图中的武家河缺一文字标明,最好能加上,使人观之能一目了然。

laozi 回复:
好的,谢谢你的意见
4年前 (2021-10-23)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