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宫碑崇真桥记拓片(台湾史语所藏)
(上缺)仪使、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佐理功臣、枢密院使、开府仪同三司、行吏部尚书、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一万七百户、食实封肆阡贰佰户臣王钦若奉敕撰。
(上缺)所以济不通。兴祠在谯,跨涡有桥。绚紫气于建杓,激清流而韵韶。 天子乃罄斋明而欸。
(上缺)大道之行,际乎天而蟠乎地;元后之德,作者圣而述者明。敷佑兆人,归尊璇极。景亳之右
(上缺)□□□惟混元上德皇帝示至神之妙有,化浩劫以和平。鸿濛毓粹,参午储灵。垂溟涬之大范,贤慌惚以惟
(上缺)天清地宁。阐微言于盖世,显奇相于强名。恬智莫测,清浄是宗。尹喜守关,始瞻气于函谷;汉桓感梦,遂
(上缺)于弥永。本系诞彰,追崇之号,肇因于武德;轮奂之饰,大炽于明皇。俨羽驾之来洎,受谆诲而允臧。繇是
(上缺)晴虹夭矫于鼋梁。自盗起六雄,时经五代,宝宇之萧芗夐絶,元都之麋鹿遂游。运续赤明,天造皇宋
(中缺二行)
(上缺)州□□仁孝□□继二圣之洪基,育八纮之羣品。丰财美利,累洽重熙,所以上帝眷怀,灵文荐降。当
(上缺)昭凑四夷来会。□五□之合度,徇万国之忻戴。乃蒇鸿仪、稽严配,鸣銮于龟蒙,射牛于云岱。所以告谢
(上缺)驾□□□仙掌洁牺,象临鄈壤。三英祭乎经术,百宝丽乎俯仰。所以对越坤元,荐鬯于脽上也。于是
(上缺)感通乎神明,惟(下空三十三字)。
(上缺)命□□□□大□禀命虚皇,降格紫殿。昭灵源之所自,显圣寿之无疆。邃古之所未闻,绵寓以之大赉。能
(上缺)之元系,永锡长发,异世同□。乃严整六飞,腾装七萃。大雨弭莭,风伯清尘,指巽维,临苦县,(下空六字)。
(上缺)白沛中,诏班湛恩,存问年耆,询访民隐,增新祠宇,重构河梁。兹桥也,处大邑之东廛,直灵宫之
(上缺)圮,乃宏其基址,易以楩楠。民以子来,功谓神造。隐伏犀于中派,揭翘鹤于四隅。洎云罕斯临
(上缺)戍□而臻亨会也。千乘万骑,挂轊而叠肩;九□一志,掎裳而连襼。憧然往復,若践平涂。允所谓达川泽之(上缺)
仙源。彼秦夸鞭石,本异庇民;李谓应星,分在遐域。岂若北连畿甸,南届淮阳,东控甬桥,西通鸣鹿,俾耕织之俗熙
(上缺)我皇属念宗禋,注心亿兆,尽恭致祷,作善降祥,利涉大亨,何以臻此?臣学慙渊博,识昧希微,昔
(中缺一行)。
(上缺)之琐琐,仰龙德以巍巍,莫铺宣于声教,但纪述于岁时。大中祥符九年七月一日谨记。
(上缺)诏朝请大夫、守司农少卿同正、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臣裴瑀奉
□书并篆额。玉册官、文林郎、守高州司马、御书院祗候臣王钦,玉册官、御书院祗候臣王余庆鎸字。
光绪《鹿邑县志》卷一〇下,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台湾史语所原文连接:https://ihparchive.ihp.sinica.edu.tw/ihpkmc/ihpkm_op?**9AD873CC6A810618C014119E72
《宋会要辑稿》礼五一:大中祥符“八年四月十五日,命王旦撰《亳州明道宫记》,向敏中撰《太清宫颂》,王钦若撰《崇真桥记》,陈尧叟撰《灵津桥记》,丁谓撰《应天府安跸桥记》,王嗣宗撰《陈留县凝祥桥记》,知亳州李迪撰《明道宫觏妙亭记》。”
(宋) 王应麟 撰《玉海》玉海卷一百七十二,祥符崇真桥 六年十一月丁巳,赐太清宫东涡水桥名曰崇真。八年月甲子,命王钦若撰记。亳州北门外涡水桥曰灵津,陈尧叟撰记。应天府谷熟汴水桥曰按跸,丁谓撰记。开封陈留汴水桥曰凝祥,王嗣宗撰记。
光绪《鹿邑县志》载,鹿邑太清宫东北里许有《太清宫崇真桥记碑》,碑高七尺二寸、宽三尺五寸,与今太清宫太极殿东南的唐《道德经注碑》高度一样、宽度稍宽,立于大中祥符九年七月一日。碑中有“……所以济不通,兴祠在谯,跨涡有桥……北连畿甸,南届淮阳,东控甬桥,西通鸣鹿”之文。
乾隆年间,该碑仍“在魏氏田中,淤填及半,劚土数尺,始睹其全文,为王钦若撰,上半剥落已甚,不可属读”,后不知何故仅剩半截残碑散落到太清宫之南,现半截残碑也不知所踪。乾隆《归德府志》、《许志》又云鹿邑“城东十里曰魏家铺,又东十里曰东华铺”。“魏家铺”、“在魏氏田中”。现今晏庄年长一点的村民也证实,西部临近的夏庄东北的大田地里原来有一个石碑非常高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炼石灰时被村民砸烂,后不知去向。目前夏庄和晏庄均在涡河之南,且在鹿邑太清宫之北。如果按宋代鹿邑太清宫在涡河之北,为何把碑记树立在鹿邑太清宫后面离涡河如此之远的位置,而不是鹿邑所谓太清宫南边的涡河故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