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边韶《老子铭》注释《隶释》(卷三)
老子铭[1]
东汉·边韶[2]
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3]。春秋之后,周分为二,称东西君[4]。晋六卿专征,与齐楚并僭号为王,以大并小,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其土地郁塕高敞,宜生有德君子焉[5]。老子为周守臧室史[6]。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7]。孔子以周灵王二十年生,到景王十年,年十有七,学礼于老聃[8]。计其年纪,聃时已二百余岁,聃然老旄之貌也[9]。孔子卒后百二十九年,或谓周大史儋为老子,莫知其所终[10]。其二篇之书,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不自生也[11]。厥初生民,遗体相续,其死生之义,可知也[12]。或有浴神不死,是谓玄牝之言。由是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13]。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14]。升降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15]。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16]。班固以老子绝圣弃知,礼为乱首,与仲尼道违。述《汉书·古今人表》,检以法度,抑而下之,老子与楚子而同科,才不及孙卿、孟轲。二者之论殊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17]。延熹八年八月甲子,皇子尚德弘道,含闳光大,存神养性,意在凌云。是以潜心黄轩,同符高宗,梦见老子,尊而祀之[18]。于是陈相边韶,典国之礼,材薄思浅,不能测度至人,辩是与非[19]。案据书籍。以为老子生于周之末世,玄虚守静,乐无名,守不德,危高官,安下位[20]。遗孔子以仁言,辟世而隐居,变易姓名,唯恐见知[21]。夫日以幽明为节,月以亏盈自成,损益盛衰之原,倚伏祸福之门,人道恶盈而好谦[22]。盖老子劳不定国,功不加民,所以见隆崇于今,为时人所享祀,乃昔日逃禄处微,损之又损之馀胙也[23]。显虚无之清寂,云先天地而生,乃守真养寿,获五福之所致也,敢演而铭之[24]。
其辞曰:于惟(玄)德,抱虚守清,乐居下位,禄执弗营[25]。为绳能直,屈之可萦,三川之对,舒愤散逞[26]。阴不填阳,孰能滞并,见机而作,需郊出坰。肥遇之吉,辟世隐声,见迫遗言,道德之经[27]。讥时微喻,寻显推冥,守一不失,为天下正。处厚不薄,居实舍荣,稽式为重,金玉是轻。绝嗜去欲,还归于婴,皓然历载,莫知其情。颇达法言,先民之和,要以无为,大(化)用成。进退无恒,错综其贞,以知为愚,冲而不盈[28]。大人之度,非凡所订,九等之叙,何足累名。同光日月,合之(五)星,出入丹庐,上下黄庭[29]。背弃流俗,含景匿形,苞元神化,呼吸至精。世不能原,卯其永生,天人秩祭,以昭厥灵。羡彼延期,勒石是旌[30]。
以下为洪适按语:右《老子铭》篆额在亳州苦县,苦属陈国,故其文陈相边韶所作,碑云:延熹八年八月,帝梦老子,尊而祀之。帝纪,次年春冬两遣中常侍至苦县祀老子。水经载:蒙城王子乔碑亦云,帝遣使致祀,国相王璋,乃铭纪遗烈,盖威宗方修神迁之事,故一时郡国竞作碑表,此石立于延熹无疑,杜子美云:苦县光和尚骨立者,误也。碑中多用太史公语,语唯聃然老旄之说,不同韶。以老子与子西同科,深诋班孟坚之失,至于韩非同传,又置而不论,何也?碑云:孔子学礼于老子,时年十有七,按世家,孔子年十七,孟釐子病戒其嗣必师孔子,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往学焉,其次,又云敬叔与孔子适周见老子,详史之所记,非一年中事,况孟釐子卒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盖年三十有五矣,韶不详究史家之指而误用之,何贵乎五经笥也[31]。
主旨:本文正文很短,序言占的篇幅较大。本文是时任陈相边韶奉汉桓帝之命所作,序文中首先交代了老子籍贯的变迁,次又记载孔子问礼一事,又载班固《汉书·古今人表》贬低老子,次又记载作铭文缘由。最后称赞老子及其思想。铭文(正文)主要概括了老子其人其书的思想,对其大加赞扬。
注释:
[1]《老子铭》文字底本出《隶释》(卷三)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万历刊本。又参照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校补。《隶释》是南宋洪适著书法著作,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集录和考释汉魏晋石刻文字的专著。共二十七卷,续二十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评说:“自有碑刻以来,推是本为最精博。
[2]边韶,字孝先,陈留郡浚仪县人。以写文章著名,教授学生几百人。汉桓帝时,任临颍侯相,征授大中大夫,在东观从事著作。再升北地太守,入朝授尚书令。后来做陈国相,死在任上。著诗、颂、碑、铭、书、策共十五篇,今佚。曾创腹笥堂。《后汉书·卷八十上·文苑列传第七十 上》有传。
[3]《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4]东周和西周同属于周朝,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都城在洛邑(今洛阳)。
[5]晋国六卿,指春秋时期晋国的三军将佐。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回国后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六卿内部的矛盾变迁,也造就了春秋五霸的更替,他们共同谱写了一部壮烈的历史诗篇。
齐楚并僭号为王:分别指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在鄄(山东省鄄城县)召集宋、陈、卫、郑等四国诸侯盟会,后成为霸主。楚国在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继而问鼎中原,中原各国纷纷求和,后成为霸主。
相县虚荒,今属苦:相县本为宋地,楚国灭掉宋国之后,加之相县荒无人烟,便在相县西设县,是为苦县。边韶作《老子铭》时依然能看到相县故城,在赖乡的东部,涡水的北面,涡水即今涡河。
[6]据《史记》等史书记载老子曾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类似今之国家图书馆管理员。
[7]幽王即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西周最后一任国君。周幽王二年(前780年),西周镐京和附近的泾、渭、洛三条河川都发生震动。大夫伯阳甫曾说:“从前伊水、洛水枯竭,夏朝灭亡,黄河枯竭,商朝灭亡。如今周朝的德行也像夏、商二朝的末代了,河川的源头又被阻塞,源头阻塞必定枯竭。国家的建立必须依靠山川,山崩塌,川枯竭,这是亡国的象征。”
[8]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周灵王二十年(时为鲁襄公二十一年)为公元前552年。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子17岁,问礼于老聃。
[9]聃,音[dān],《说文解字》(本文字词注释不作特殊说明者均出自《说文解字》,简称《说》):耳曼也。从耳冄声。传说老子耳大下垂,又名老聃,引申义是老貌。旄,音[mào],《说》:幢也。从㫃从毛,毛亦声。年老之意。
[10]老子其人,史料记载非常少。对其身世只能依据《史记》的相关记载: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11]“二篇之书”即《老子》,又名《道德经》。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天地……自生也”出自《老子》第七章,原文(所引原文不作特殊说明均出自《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下文引处简称《老子》,中华书局,2016年版。)“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12]厥初生民,语出《诗经·生民》,意为当初先民生下来。遗体意指以前遗留下来的形体、式样。
[13]“浴神不死,是谓玄牝之言。”“浴”当为“谷”,语出《老子》第六章,原文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14]混沌之气是宇宙最初形成时伴生的天地精华。
三光,古人称自然界发光的三种物体为三光:分别为日、月、星。
观天即仰观天象,谶,音[chèn],《说》:验也。从言韱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
[15]斗星,星官名,共5星。《隋书·天文志》:“斗五星,在宦者南。” 《步天歌》中关于斗星的记载:“斗是五星斛是四,垣北九个贯索星。”九变指变化多。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实际并非神兽,而是神明,在古代又叫作四象、天之四灵,属于远古星宿崇拜的产物 。四兽融入了五行和方位,以不同颜色代表:东方青色为木,西方白色为金,南方赤色为火,北方黑色为水,中央黄色为土。
丹田,道教称人体有三丹田:在两眉间者为上丹田,在心下者为中丹田,在脐下者为下丹田。见晋葛洪《抱·地真》,一般指下丹田。《黄庭外景经·上部经》:“呼吸庐间入丹田。”务成子注:“呼吸元气会丹田中。丹田中者,脐下三寸阴阳户,俗人以生子,道人以生身。”
紫房,指道家炼丹房。
蝉蜕,代指生命的永存相续。班固在《终南山赋》中曰:“彭祖宅以蝉蜕,安期飨以延年。”
[16]羲农,伏羲氏和神农氏的并称。(世),据严可均本补,圣者,一般指孔子。
[17]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宝鸡市)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将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绝圣弃知,语出《老子》第十九章。
礼为乱首,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原为“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仲尼,即孔子。
《汉书·古今人表》,是《汉书》中最后的一篇。本表是新制,在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它以古代人物为经,以品第人物为纬,按九品分了九栏。
楚子,一作子西,芈姓,熊氏,名申,楚国令尹。
孙卿,即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8]延熹八年,即东汉桓帝年号,八年为公元165年,汉桓帝刘志(132年-168年1月25日),阳嘉元年(132年)出生于冀州蠡吾国(今河北博野),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据史书记载,刘志非常迷信宗教,《汉书》记载:“使中长侍左悺谒老子祠”,十一月又“使中长侍管霸谒老子祠”,九年,一日桓帝梦见老子,于龙濯宫设坛祭祀。后桓帝命边韶作《老子铭》。
《欧阳修全集·集古录》中也有载:“按汉桓帝本纪云,延熹八年正月,遣中长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至十一月,又遣中常侍管霸祠之。而此碑云八月梦见老子而祠之。世言碑铭蔡邕集。今检邕集,无此文,皆不可知也,右真迹”。
[19]陈,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淮阳国置,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南周口市及淮阳、商水、西华、太康、柘城、鹿邑等县。献帝建安初国除为陈郡。三国魏黄初六年(225年)封曹植于此,复为陈国。次年(226年)又改陈郡。
典国之礼,即以国家最高礼仪。
材薄思浅,即才情薄弱,思虑浅显,常为自谦之词。
[20]据相关史料记载老子生于春秋末年,即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公元前57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郭兰芳在《论老子哲学思想》中写道: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管理员,孔子曾向他问礼。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
玄虚守静,玄虚守静,乐无名,守不德,危高官,安下位,是对老子其人、其书较好的总结,老子提倡“清静无为”之说。
[21]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并见于《礼记》《孔子家语》《庄子》等著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孔子问礼于老聃,又向苌弘请教乐律。孔子考察周室郊社、明堂、庙朝制度,感叹不已,于是称赞道:“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孔子离开周地,老子送别,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没有财宝送您,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孔子道:“一定谨记在心!”
《文子·道原》记载:“孔子问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正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容,道将为汝居。瞳兮,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实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无心可谋——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庄子·天运篇》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辟世而隐居,变易姓名,唯恐见知”意指老子见周世之乱,遂西出函谷,最后不知其踪迹。
[22]幽明即昼夜。亏盈,缺损与盈满,引申为消长,盛衰。
《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孔颖达疏:“亏谓减损。减损盈满而增益谦退者。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是亏减其盈。盈者亏减,则谦者受益也。”损益,语出《老子》第四十二章,原为: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倚伏祸福,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原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道恶盈而好谦,语出《易经》,原为“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23]劳不定国,功不加民,是指老子的言行对国家有大的贡献,有功绩但是不让百姓知道,体现出老子有功而不自居的高尚品德。
损之又损,语出《老子》第四十八章,原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24]老子尚“虚”贵“柔”,主张清静无为。先天地而生,即在天地之前而生,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原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25](玄)字据严本补,玄德,是潜蓄而不著于外的德性,语出《老子》五十一章。居下位,不争功之意。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26]屈,同曲,弯曲之意。萦,围绕;缠绕。
三川,古代称三川郡,今河南洛阳地区。西周时期的三川指关陇地区的泾河、渭河和洛河。《国语》载“泾、渭、洛,出于岐山也”。“周幽王二年,三川皆震,阳伯父曰:周将亡”。后来逐渐发展到泛指整个华夏大地。战国韩宣王置,以境内有河(黄河)雒(洛)伊三川得名。
[27]坰,音[jiōng],《说》:古文冂从囗,象國邑。意思是离城市很远的郊野。
“辟世……之经”意思老子西出函谷,尹喜让老子著书立说,遂有《老子》一书。《史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28]守一,出自《老子》第三十九章,原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天下正”、“处厚不薄”、“居实舍荣”、“稽式为重”、“金玉是轻”、“绝嗜去欲”、“还归于婴”、“要以无为”、“大(化)用成”、“进退无恒”、“以知为愚”、“冲而不盈”,皆化用《老子》之语。
[29]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汉扬雄《法言·学行》:“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
九等,一指九个等级,如《汉书·古今人表序》:“因兹以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云。”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九等》:“九等: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
一指九种类别。《逸周书·本典》:“士有九等,皆得其宜,曰材多。”朱右曾校释:“九等:忠、信、敬、刚、柔、和、贞、固、顺。”
五星,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又称五纬。《史记·天官书》中记载:“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淮南子·天文训》对五星介绍更为详细。
丹庐,即炼丹的炉灶。黄庭,道家称脑中、心中、脾中为黄庭。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释题》:“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
[30]“背弃流俗,含景匿形,苞元神化,呼吸至精。”都是道教用语,此处已经将老子神化了。
永生,多指宗教用语,指人死后灵魂永久不灭。
秩祭,依礼分等级举行之祭。厥灵,威灵光彩夺目。厥,有了不起的意思。《商颂·殷武》:“赫赫厥声,濯濯厥灵。”
勒石,在石上刻字。旌,旌表。
[31]亳州苦县指,唐宋时期,苦县隶属于亳州。该按语又按《水经注》所记,蒙城王子乔碑(碑文由汉代蔡邕写,碑文云:博问道家,或言颍川,或言彦蒙……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牺牲以致祀,祗惧之敬肃如也。国相东莱王璋字伯仪,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昭示后世,是以赖乡仰伯阳之踪,关民慕尹喜之风。)佐证《老子铭》是立于汉延熹年间,其实也能考证《老子铭》立于今之何地。彦蒙之地是今蒙城一带,由“赖乡仰伯阳之踪,关民慕尹喜之风”两句能看出追寻伯阳的踪迹,仰慕尹喜的遗风之事,发生在同一地,世传尹喜晚年回到老子家乡,后葬于此。今涡阳有老子庙,庙东二里有尹子孤堆,恰是最好的证明。
洪适按语中对边韶所记之事又予以辨析,考辨出孔子十七岁问礼于老子以及与敬叔见老子,有误。
参考文献:
[1]洪适.隶释(四部丛刊三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35.
[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书店,2017.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王弼.老子道德经校释[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6.
[7]孔子家语[M].黄敦兵,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19.
[8]诗经[M].叶春林,校译.武汉:崇文书局,2020.
[9]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9.
[11]周易[M].朱熹,注.李剑雄,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2]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3]左丘明.国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14]扬雄.法言(诸子集成本第10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15]皇甫谧.逸周书[M].宋翔凤,钱宝塘,辑.刘晓东,校点.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6]文子.文子校释[M].李定生,徐慧君,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